校团委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思政教育 | 校园文化 | 学生创业 | 科技创新 | 社会实践 | 青年维权 | 制度建设 | 荣誉展示 | 艺术教育 
《山西日报》:不拼爹妈拼梦想
2014年06月04日     (点击量:)

2014年5月29日,《山西日报》教育版(C2)刊登山西日报记者赵建军就江利斌先进事迹采写的人物通讯——《不拼爹妈拼梦想》。

全文如下:

不拼爹妈拼梦想

今年5月,山西农大学子江利斌当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成为山西大学生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时下,年轻人中流行一个词:拼爹。在他们眼中,“拼爹”是成功的捷径;而山西农大学子江利斌却用自己的创业故事告诉大家,人生路上比拼的是梦想和奋斗。

“爹娘都是老百姓,我拼不了爹,只想拼梦想,让自己成为‘富一代’。”江利斌说。为了这个梦想,他的大学生活变成了宿舍、教室、蘑菇大棚三点一线。4年间,江利斌给自己培养了蘑菇和核桃两棵 “摇钱树”,一边上学,一边搞产业,如今一年毛收入20万元,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不久前,江利斌当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并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

怀揣梦想编织丰盈人生

一双黑色休闲鞋、一条蓝色牛仔裤、一件条纹棉衬衫,阳光、自信、健谈,这是江利斌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江利斌,来自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从小在大山里长大,像许许多多的农家孩子一样,自懂事起就经常跟着父亲上山采草药、打核桃挣钱,补贴家用;寒暑假里还主动外出打小工、做小生意;在学习上,江利斌也一直很用功,尤其是高中阶段。然而,2008年高考他落榜了。

带着一颗不服输的心,江利斌揣着500块钱独自来到天津。站在人来人往的城市街头,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他迷茫犹豫,突然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梦想中的生活。那段日子,他睡过大街,就着自来水啃过馒头,好不容易在轮胎厂找了个活,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而一个月的薪水却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开销。

在城里碰壁的经历,让江利斌琢磨出了一个道理,梦想单凭有“闯劲”是不行的,要脚踏实地选适合自己的路。他毅然收拾行囊,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

面对着家乡漫山遍野,毫无经济价值的野生核桃树,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于是,他开始学习核桃嫁接和修剪技术。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并再次燃起了“大学梦”,梦想有一天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怀揣着美好的 “大学梦”,经过一年复习,2010年9月,江利斌被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录取。

临行前,50岁的村长付宏伟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当了16年的村长,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旧没有真正脱贫致富。利斌,你大学毕业后能回来吗?”老村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触动了他。“放心吧,我一定学好技术,回来带大伙儿致富!”江利斌坚定地回答。

种植蘑菇种下蓬勃希望

与周围同学不同,立志扎根农村的江利斌一入校就四处寻找可以致富的项目。四年大学干点啥,他规划得清清楚楚。

在一次“大学生创业论坛”活动上,听取了“蘑菇王子”黄超做的创业报告后,江利斌被震撼了。此后,他又在学校报了食用菌的选修课,进一步了解和认知食用菌;2010年10月,他与同学合伙在太谷县杨家庄村承包8亩土地,修建大棚,开始栽培蘑菇。“选择种蘑菇是因为40天就能有收益,而且适合冬天农闲种植。”江利斌说,这才是农村快速致富的好项目。

在创业中,江利斌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一开始,他的大棚只种植平菇,由于品种单一,加之平菇的保鲜期短,打开市场是一个难题。听说河南卢氏县的黑木耳和香菇很出名,他独自4次外出“取经”。住在农户家,一起和人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学习,他初步掌握了香菇的栽培流程和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年时间,他的蘑菇棚从1个扩大到5个,年产量也从40吨增加到70吨,品种由单一的平菇向香菇、黑木耳等多元发展,并带动15名学生一起创业。

除了蘑菇,江利斌还把心思放在改良家乡的核桃树上。

每年4月至6月是核桃树的嫁接关键期,其间的每个假期,江利斌都会回家照看这片核桃林。每天一早,他背着工具,带上一天的干粮和水上山。干活累了,就躺在石头上或草地里睡会儿,直到夜幕降临才往家走。4年时间,他的足迹已踏遍黎城县以西黄崖洞镇、西井镇至上遥镇一线的座座大山,当初的荒沟沟已变成拥有5000棵树的核桃园。2012年年底,他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2013年,他开设了果树嫁接专业技术培训班。如今,已有20多户农民在他的带领与帮助下,年增收6000余元。

恪守约定返乡甘当农民

江利斌当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备受关注,他的创业经历也受到广大学子的追捧。不过,他始终牢记着与老村长的约定。

眼看着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江利斌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咱的梦想是在农村。”说完这句话,江利斌微抬着头,满脸阳光。在他看来,上大学不是为了跳出农门,而是回乡创业。他告诉记者,作出这个决定,有自己熟悉农村、热爱家乡的情感因素,但更主要是因为我从小的梦想追求,就是用知识改变命运,让家乡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如今江利斌正在筹划着在家乡建立自己的蘑菇大棚,并组建一个蘑菇专业合作社,真正实现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农业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核桃园的启动资金已经足够,但种植食用菌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让他颇感压力。“建一个蘑菇大棚就要四五万元,加上两万元左右的设备,三四万元的原材料,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难题!”江利斌说。

尽管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但江利斌信心满满:“学校和老师已给予我很多帮助。回了家乡后,如果能再得到政府的支持更好,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合作发展。实在不行的话,就算用土办法靠人拉砖垒大棚,我也会干起来!”

“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拉近和梦想的距离。”这是江利斌的座右铭。他说自己创业的最大感受是:“大学生创业没有模式可以依循,要一步一步走,不要着急。不要太过浮躁,认定一个项目,钻研下去。深挖一口井,挖出来的水才多、才甜!”

本报记者 赵建军 程国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