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思政教育 | 校园文化 | 学生创业 | 科技创新 | 社会实践 | 青年维权 | 制度建设 | 荣誉展示 | 艺术教育 
农大学子的“农业梦”——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先进事迹纪实
2014年05月08日     (点击量:)

江利斌,中共预备党员,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102班学生。2012年获得校“十大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3年获校“学雷锋优秀青年”荣誉称号,他创立的合作社团队于2013年获得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奖。2014年,他当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5月4日,在2014年大学生人物座谈会上,他代表“年度人物”作典型发言,汇报了自己的志向和成长,并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刘延东副总理亲切地鼓励他,好好干,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

江利斌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他的心中揣着一个美好的“农业梦”,他的身上有着和老村长的约定——要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

“我和村长有个约定”

“学到真真正正的技术知识,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这句话是江利斌刚上大学时讲给同学们听的。他的这句话在刚开始时换来的是同学们的取笑,没有人认为他能够坚持下去。

在别人看来虚无缥缈的梦想,却是江利斌一直坚持的梦,这个梦缘自他和村长的一个约定。2008年,同样怀揣着“城市梦”的江利斌在高考失利后带着500块钱独闯天津。年幼的他,面对大城市的激烈竞争,面对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他迷茫了,他犹豫了,他无法找到实现自己“城市梦”的努力方向。在那段日子里,他睡过大街,就着自来水啃过馒头,好不容易在一个轮胎厂找了个活,却发现每天十三四个小时忙碌下来,工资仅有1000多元,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痛定思痛后,江利斌琢磨出了一个道理,梦想单凭有“闯劲”是不行的,要脚踏实地选适合自己的路。

他毅然收拾行囊,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面对着家乡漫山遍野,毫无经济价值的野生核桃树,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废为宝,通过嫁接等技术手段把它们变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核桃园。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我要上大学,学技术。”江利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经过一年复习,2010年江利斌顺利考入山西农业大学。临行前,49岁的村长付宏伟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当了16年的村长,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旧没有做到真正脱贫致富。利斌,你大学毕业后能回来吗?”老村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触动了他。“放心吧,老村长我一定学好技术,再回来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江利斌铿锵有力的回答,成为了他与老村长的约定。

“创业论坛为我指明方向”

带着与老村长的约定,他步入了山西农业大学。与周围的同学不同,有着明确人生目标的江利斌一入校就通过听选修课、图书馆自学、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学习核桃的种植与嫁接技术。他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贪婪地吮吸着。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长期扎根乡村办学,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的现实需求。从2004年以来,学校就一直重视鼓励和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经常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作“校友导航——成功之路”报告会,设立创业基金,无偿为学生提供创业园区,今年又启动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工程。一次,江利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创业论坛,听取了“蘑菇王子”黄超做的创业报告。会后,他还去参观了黄超的蘑菇大棚。“当时我一看,满眼尽是一大朵一大朵的蘑菇,真是被震撼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江利斌又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此后,江利斌又在学校报了“食用菌”的选修课,认真听取了我校食用菌专家常明昌教授的讲解,对食用菌的栽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年10月,借助学校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江利斌在学校附近杨家庄村与同学合伙租用了土地,启动了大棚蘑菇创业项目。之后,江利斌和几名同伴一起合伙专心种植起蘑菇。为了方便,他每天和同伴在蘑菇棚附近搭的简陋办公室里吃住,轮流看管大棚。

正是那一次创业论坛,为江利斌的“农业梦”指明了方向,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他发现自己真的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家乡发展的好项目,他发现自己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能吃苦、肯受累的江利斌很快融入到了蘑菇大棚这个体系中,并逐步开始了他的食用菌创业生涯。

“学技术回乡改造核桃园”

江利斌的家乡黎城县北委泉村是有名的“核桃之乡”,漫山遍野都是毫无经济价值的,被遗弃的野生核桃楸子树。在学习、实践蘑菇种植的同时,他也不忘继续学习核桃的种植,嫁接及管理技术,并主动向老师请教核桃树品种的选择,产品的销售等问题。掌握了技术和市场行情的江利斌决定把野生核桃楸子树改接成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核桃树和麻核桃树。

家乡的一条山路,是江利斌用五年的时间一步一步踩出来的,他说,这里漫山遍野的楸子树,如果嫁接好了,这些不值钱的野生树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摇钱树”。每年的暑假,当别的同学外出旅游,回家探亲,享受休闲时光时,江利斌则早早地回到家乡。来不及向家人诉说求学创业的艰辛,来不及享受家人的关怀,他每天一早就背着工具,带上干粮,在母亲默默的注视中走向荒山。一个小时的小路走下来,裤腿和鞋子早已被露水打湿,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站在山坡上,迎着旭日的东升,看着以前毛草丛生,灌木交错的山坡,如今一棵棵嫁接好的核桃树在茁壮的成长。它们中的每一棵都灌溉着江利斌的汗水,它们中的每一棵都寄托着江利斌的希望,它们中的每一棵都承载着江利斌的梦想。一棵一棵的嫁接,一棵一棵的养护,到现在他已经嫁接麻核桃树3000余株,鲜食核桃树3000余株,嫁接梨树200株,占地面积约400余亩。

从2008年的荒山,到现在的满山核桃;从2009年笨手笨脚的学嫁接,到现在的技术高手;从过去只能放羊的荒坡,到现在年产六万余元的宝山。江利斌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的努力收到了效益,他的坚持获得了认可。2012年底,他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2013年,他开设了果树嫁接专业技术培训班。他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家乡带来了改变,他用自己实践的成果为父老乡亲做出了表率。如今,已有20多户农民在他的带领与帮助下,年增收6000余元。

“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是我前进的动力”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过程,四年来,江利斌有过接种失败后的沮丧,有过市场萧条时的无奈,有过无人理解,冷嘲热讽时的苦闷,有过学习、创业难以两全的焦虑,也有羡慕别人花前月下、享受大学美好生活的短暂动摇,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始终坚信,“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启动蘑菇大棚创业项目后,江利斌更进一步发现核桃和蘑菇这两个项目在很多方面有着互补的效果:一是时间上的互补,核桃夏天搞,蘑菇冬天栽培;二是利益上的互补,核桃生产周期长,要在三年后才挂果,见效慢,而蘑菇从接种到采收只要四十天,见效快;三是资源上的互补,核桃修剪的枝条可以作为发展蘑菇的原材料,而蘑菇的废料又可为核桃树生长提供肥料。这些都是他在生产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通过几年的努力与验证,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家乡父老的认可。2012年底,江利斌在家乡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先后有20多户农民主动加入了他的团队。

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开始时,他的大棚只种植平菇,销售时,有品种单一的问题,而且平菇的保鲜期短,采收后必须尽快出售,销售市场怎样保证也是一个难题。一次,在上食用菌选修课时,他听到老师介绍卢氏县的伏牛牌黑木耳和香菇很出名,而黑木耳和香菇都可以制成干品出售,这样就解决了农村市场销售的问题,同时当地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很完善,在广大农民中推广的效果也很好。抱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想法,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取经”的道路。在卢氏县车站,举目无亲的他不知该去哪里,一位好心的大姐知道他的来意后介绍他去庙台村,因为那里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种植蘑菇。来到庙台村,身心疲惫的他拖着行李步入一家农户。热情好客的农民伯伯听了他的来意后,拉着他的手把他领进家中。在简单介绍了当地种植蘑菇的情况后,江利斌在农民伯伯的带领下参观了他家的大棚。江利斌迫不及待地问问这,问问那,恨不得把人家多年种植的技术和心得都学会。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蘑菇种植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农民伯伯,老人家拍拍江利斌的肩膀说,“孩子,别急,想要学,那就在我这里多住几天,和我一起边干边学,就怕你吃不下这个苦啊!”“我不怕苦!”江利斌坚定地回答道。就这样,他在那家农户住了十几天,一起和人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学习,他初步掌握了香菇的栽培流程和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回到学校后,他很快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并扩展了自己的大棚,几年来由过去的一个大棚发展到今天的五个,由过去的年产5吨发展到现在的70多吨;由过去的单一生产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过去只种平菇,现在也要种香菇,还做一些黑木耳方面的实验);现在一年下来毛收益达到40多万元,还带动了15名同学与他一起创业。

为了这个项目,大学四年江利斌过的是真正的“白加黑”、“五加二”的生活,每天除了上课,他的课余时间与节假日,主要奔波于蘑菇大棚和销售市场之间,大学四年他又两个春节是在蘑菇大棚中吃着方便面度过的。

“毕业后回乡创业”

获奖后的江利斌没有骄傲自满,没有好高骛远。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离不开家人与朋友的支持。是山西农大给了我创业的平台,我是农大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幸运儿,在农大还有许多同学和我一样,他们在不同的项目上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由谁来种地”的课题。我想,我可以自豪地回答:“由我来种地,由我们这些心怀‘农业梦’的年轻一代来种。”

记者在采访时问江利斌,你现在有成就感吗?他憨厚地笑了笑说,古语说的好“十年磨一剑”,我现在才在大学经历了4年的学习与磨砺,可以说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今年7月我即将毕业离校,为了实现我回乡创业的梦想,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会有更多的难题等待着我去攻克,所以我认为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这次从北京回来,校领导给我提出了几点希望,他们希望我不骄不躁,把荣誉当成新的起点,作为毕业后回乡坚定信念、干成一番事业的巨大鼓舞和强劲动力;他们告诉我,创业就要吃苦,路还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要继续作好吃苦、经受更严峻考验的思想准备,踏实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对家乡的承诺。因此,现在的我不但不能骄傲与自满,而且还要更谦虚的去学习,要抓紧在校的最后几个月,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向老师请教、多向同学交流,争取为下一步的创业打好基础。

江利斌在家乡的核桃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他正在筹划着毕业后在家乡建立自己的蘑菇大棚,争取再建立一个蘑菇专业合作社,将核桃与蘑菇结合起来,做大、做强,真正实现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农业梦”。

江利斌即将毕业离校回到自己的家乡,为“梦想”而继续奋斗,他在农大的创业团队还在延续,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历程将鼓励一批又一批的农大学子,学校正在加大力度实施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工程,更多的“江利斌”将成长起来。(来自校园新闻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