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管理
1.学员招收。按照《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经学院推荐、校团委核定两个环节。
2.培养周期。学制为一年。每年春季学期开班,秋季学期结业。学员结业后,进入跟踪培养期。
3.课程设置。按照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志愿服务、红色教育、能力训练、交流讨论七大模块设计,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方式。
4.过程控制。学员实行分组管理,每组配备1名组长、1名辅导老师。学员须及时通过校团委网站在线提交相关资料,及时反映自己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相关收获。
5.考核评价。考核成绩是否合格主要依据两个指标:一是课程(活动)的出勤率;二是课程要求的作业和各项考核指标是否完成。学员结业时学校将出具考评报告,纳入学生个人档案,并颁发《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工程合格证》。对不能及时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表现不积极、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学员进行中期淘汰或不予结业。
6.跟踪培养。学员结业后,进行2年左右的跟踪培养。跟踪期间将向学员开放各类学习平台,建立学员跟踪信息库;在担任学生干部、优秀评选、入党推荐、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与倾斜,持续保持上进并发挥大学生骨干在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对表现突出的学员力争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给予组织化推荐。
二、具体课程设置
分集中阶段和分散阶段。原则上分以下四个阶段,每阶段折合相应课时:
1.集中第一阶段(当年3—4月)。同期开班,组织学员参加至少7天的集中授课,以理论学习为主,部分课时安排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实践性教学。学习结束后,学员提交总结,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本期培养的小组研究专题。具体安排如下: 
| 
 课程名称及讲授内容  | 
 辅助教学  | 
| 
 如何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讲授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的努力方向与学习方法)  | 
 性格与职业能力测试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和框架  | 
 分组讨论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系和框架  | 
 学员进行案例讲述  | 
| 
 中国近当代史解析 
(讲授中国近当代史,重点是党的奋斗历程)  | 
 观看经典历史影片 
并讨论  | 
| 
 社会思潮辨析(辨析社会上的主要思潮及其影响和趋势)  | 
 举行辩论会  | 
| 
 当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  | 
 分组讨论  | 
| 
 现代化建设成就课 
(举办形势报告会,讲述新中国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 
 观看相关影片  | 
| 
 领导力提升(讲授领导力的内涵与提升方法)  | 
 小组讨论  | 
| 
 沟通与演讲(讲授、训练沟通和演讲的技巧)  | 
 高效沟通技巧训练  | 
 
2.集中第二阶段(当年5月—8月)。组织学员参加至少7周的实践锻炼。具体安排如下:
| 
 课程名称及相关要求  | 
 辅助教学  | 
| 
 红色教育 
(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为烈士献花,重温入党誓言等)  | 
 演讲:我从革命圣地归来  | 
| 
 生产劳动实践(至少一次)  | 
 撰写体会  | 
| 
 挂职锻炼(至少四周)  | 
 联系校内、校外单位  | 
| 
 社会实践活动(至少两周)  |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 
| 
 国情考察 
(对比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举办交流论坛  | 
 
3.集中第三阶段(当年9月底或12月初)。在专题研究小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员集中进行2—3天的总结交流,并举行结业式。具体安排如下:
| 
 课程名称  | 
 相关要求  | 
| 
 分组讨论  | 
 围绕专题,结合学习、实践、出访中的收获和体会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质询。  | 
| 
 问卷调查  | 
 参加一次思想状况调查,并就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 
| 
 总结报告  | 
 学员提交一年的学习总结报告  | 
| 
 结业汇报  |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一年学习体会和专题研讨成果。  | 
 
4.分散阶段(全学年)。采取“开课不授课”的形式,引导学员抓好日常自学和自我教育。具体安排如下:
| 
 课程名称  | 
 相关要求  | 
| 
 经典阅读  | 
 学员须按照学校提供的自学书籍清单至少选择阅读3本书籍,提交2篇读书心得或理论文章  | 
| 
 社会观察  | 
 学员至少撰写1篇社会观察报告  | 
| 
 课题研究  | 
 学员须围绕小组课题研究,提交1篇研究报告  | 
| 
 素质拓展  | 
 参加学校十项素质拓展训练活动3项以上  | 
| 
 志愿服务  | 
 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达到指标要求  | 
| 
 挂职锻炼  | 
 集中安排和自行联系相结合(总计达到四周)  | 
| 
 活动实施  | 
 学员发起组织成立或参加一个规范的理论社团  | 
 
三、校务管理
1.管理机构。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设校长一名,副校长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开展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2.班级管理。采取班主任管理、分小组管理和学员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班主任由团委指派,主要职责是制定详尽的带班计划,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和沟通工作。设立班委会并根据学员人数、所在学院、课题选择等具体情况划分若干小组,负责人由学员选举产生,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学籍管理。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为每一位学员建立学籍,从所学课程、参与情况、学习态度、讨论交流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客观记录学员在各个培养阶段和环节的表现及成绩。一年学习期结束前,通过组织学员自评、小组鉴定、征求班委会意见等环节,形成学员鉴定表,并由校方形成学员学习期间的综合性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