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思政教育 | 校园文化 | 学生创业 | 科技创新 | 社会实践 | 青年维权 | 制度建设 | 荣誉展示 | 艺术教育 
卢雍政同志在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2012年03月20日     (点击量:)
卢雍政同志在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发布日期:2009-12-17 浏览次数:272

卢雍政同志在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09921日,根据录音整理)

中国共青团网    20090927

  今天,我们召开各省级团委分管学校工作的副书记、学校部部长以及全国2200多所高校团委负责同志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全团学校战线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认识,研究和部署工作,集中力量开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刚才湖北团省委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分别围绕如何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和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介绍了经验和做法,讲得很好。团十六大以来,学校战线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团中央书记处的工作部署,积极行动,努力创新,在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累就业经验、提升就业技能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同志认识上不到位,存在应付思想和短期行为,推动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持续度不够;有些同志认为就业创业工作不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职责,对于做好这项工作有疑虑,遇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同志对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研究不深,对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把握不准,推动工作很吃力,工作成效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全面推进,影响了学校战线服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工作的深化。

  前不久,团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对学校战线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书记处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团的十六大确定的全团重点工作。在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陆昊同志明确指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电视电话会议上,陆昊同志再次强调,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对学校战线而言,大学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对象。这一群体人数众多,就业压力大,社会影响大,因此更需要把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战线广大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1.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长期性战略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的紧张。特别是去年到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全国有应届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截止到71日,有415万应届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签约率为68%,但仍有近200万应届毕业生未能就业,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这一数字就更加庞大。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本质上是青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就是对整个国家社会财力投入的极大浪费。它不仅仅关系到我国从劳动力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发展,更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无论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国家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面临和解决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2.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履行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的应有之义。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团十六大报告提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团的根本职责所在。高校团组织处在共青团与大学生群体的边界上,要想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目标和四项基本职能,首先就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和凝聚大学生,让他们在内心里形成对共青团的认同,从而从思想上更好地引领他们。吸引和凝聚大学生必须从实现他们普遍性的、带有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当前,大学生群体最现实、最普遍、最紧迫的需求,就是就业创业。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必将长期、普遍存在,并成为大学生的核心需求。抓住了就业创业,就抓住了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关键,找到了实现团的基本职能和根本职责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是临时性任务,它与共青团的本质属性以及陆昊同志经常强调的工作普遍性原则紧密结合,与团的基本职能、根本职责完全一致,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

  3.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共青团学校战线工作的重要支撑。在去年召开的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根据团十六大的总体部署,书记处对学校战线的工作体系进行了调整,明确提出“12344”工作格局,即突出一个根本目标,推进两大战略任务,抓好三大工作领域,把握四个基本要求,解决四个重点问题。其核心就是以育人为根本,努力完成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高校的根本功能是育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学校战线服务育人这个目标,重点要从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入手。思想引领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来教育和引领青年学生,这既是党对共青团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成长服务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团组织的关心,也是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既要看到思想引领是根本,脱离了思想引领,成才服务就失去了本质意义,失去了目标;也要看到成长服务是关键,脱离了成长服务,思想引领就失去了现实抓手,失去了活力。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非常明确,思想引领就是要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成长服务就是要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龙头。这两大龙头性的工作是今后学校战线育人工作的两个根本性支撑点,是重中之重。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

  今年以来,团中央书记处对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多次部署。陆昊同志强调,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成功创业的支撑作用;要努力找到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实质性需要与共青团有所作为之间的结合点,注意把握共青团发挥社会化动员优势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与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尊重市场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与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这些要求是我们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现阶段,我们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基础,以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为导向,以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重点,不断加大对现有工作项目的整合力度,努力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

  围绕这一思路,我重点强调四个问题。

  1.关于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就如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开展好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工程具有的意义一样,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就业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就业创业教育是一种职业生涯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做好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不同于一般常规课程的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与各种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就业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进入正规教育体系,就业创业教育的课时数和基本教学设施很难得到保障。二是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三是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薄弱。共青团组织要发扬勇于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积极主动,富有前瞻性地参与和推动这项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的工作;要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践项目设计、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强探索,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加强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当前全团大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项目,必须全面推进。今年3月以来,按照书记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学校战线积极参与了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创建工作。截至今年8月,共有935所高校参与基地建设,建成见习基地6608个,提供见习岗位163545个,已上岗见习的学生人数为82566人,占到基地提供见习岗位的50.5%,其中见习结束后被基地正式聘用8074人,占参加见习学生人数的9.8%

  尽管有了好的开端,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团委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已经开展的部分高校团委在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见习基地是由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简单“转化”而来,不能发挥基地促进就业的功能;有些见习基地由于未给学生办理保险、提供补贴,导致人员对接不充分、运转不正常;少数基地存在着已建立未启动或已启动未招收人员的闲置现象。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从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拒绝接受学生见习,主要是不愿意为学生购买保险,怕出现意外情况引起纠纷,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高校方面来看,部分高校对见习基地的定位和属性存有疑虑,认为见习时间与部分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存在冲突,担心见习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就业。从学生自身来看,部分大学生对进行见习认识不到位,或不了解见习对于积累技能和经验的重要性,或担心在基地见习结束后不能被正式聘用,或认为进行见习会错过许多参加招聘的机会等等,不愿到见习基地进行见习。

  这些问题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再次强调一下团中央书记处对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的认识和判断。陆昊同志明确指出,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青年职业生涯起步阶段需要规范、并且团组织有能力提供规范的环节,要么为青年提供条件,要么为青年创业积累技能和经验。这项工作符合普遍性准则,抓住了广大青年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党政工作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的空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陆昊同志强调,当前,各级团组织特别是高校团组织要把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从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转变到扎扎实实为广大大学生服务上来,努力克服遇到的一些组织工作困难;要用贴近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大学生讲清楚见习是完整的学习制度和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见习理念深入人心,深得人心。下面,我就如何完善共青团学校战线“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强调四点。

  第一,着力提高见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基地建设的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参加见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努力使见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就业意愿相吻合,并尽可能为见习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确保见习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因此,下一阶段见习基地建设工作的重点就要对基地提供的岗位和工种进行选择,要考虑到与学生就业的匹配度以及学生见习的实际效果。比如,可以从学科和产业的链条中寻找切入点,把每年与学校有固定用人协议的单位作为见习基地,在学生正式签约前安排见习环节。又比如,很多高校毕业生首选到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就业,我们可以考虑在事业单位,甚至一些行政单位建立见习基地。在强调基地建设质量的同时,不能放弃合理的数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地形成工作声势,才能有效地服务更广大的青年学生。尽管我们上半年建立了6600余个见习基地,但在全国2200多所高校中,参与这项工作的还不到一半。下一阶段,我们要下定决心加大对高校见习基地建设的推进力度,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每所高校都要有见习基地,全国建设1万家高质量见习基地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有对数量和覆盖面的要求,也有对质量的要求。

  第二,合理选择见习时间,关注两类重点群体。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就业前积累技能和经验。优先安排哪个年级学生到基地见习,是很关键的技术问题。目前看,有两个群体需要重点关注。一个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安排以及学生的求职心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特别是大三的暑假,应该是组织学生见习的最佳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学生的主要课程基本结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同时离毕业设计和就业找工作还有一段时间缓冲,学生的心态也相对平和,因此,这个学生群体最适合到基地参与见习。

  另一个群体是毕业一年内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前不久,团中央学校部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团委做好组织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地见习的工作。我们了解到,有部分高校团委负责同志对这项工作有不同看法,认为已经毕业的学生已经不是本校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统一认识。首先,关心这一群体是党中央对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我们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一项政治任务。其次,从全团的工作布局来看,对刚毕业不久的未就业大学生,城市、农村等战线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渠道,相比之下,学校战线联系最便捷,是有条件覆盖的。全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工作领域有分工,但也要强调团结协作,学校战线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项工作任务。第三,这些未就业的毕业生很多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十分渴望母校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把母校的关爱、温暖传递给他们,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形象、公众形象。我们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关心毕业1年内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要求不算高,如果是已毕业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就超出了高校团组织的能力范围,可能再提要求也不易实现了。

  第三,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对接和管理工作。在原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战线,特别是高校团组织有人才、有技术、有设备,要率先在这方面做探索,建立团中央、省级团委、高校团委分级管理的网络平台。高校团组织要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见习岗位信息,做好见习基地和学生对接工作。省级团委要依托网络平台,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项目展示工作。各省级团委、高校团委都要确定一名信息专员,及时更新、层层上报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使见习基地创建、使用、促进就业等情况一目了然。团中央要依托网络平台做好基地建设的动态管理。

  第四,充分尊重企业的合理利益诉求,确保基地建设的普遍性和持久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其中,也有一些企业是碍于共青团的情面,并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益,勉强建了见习基地。这样的基地,岗位的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证,持续性更令人担心。陆昊同志多次强调,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被一些点上的、不可推广的、表面上的社会责任所迷惑。企业建立见习基地,最根本的利益点有两个:一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每年都有合理的用工需求,见习基地能满足企业用人选人的需求;二是通过建立见习基地表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起到了一定的广告宣传作用。只有契合了企业的利益诉求,见习基地建设工作才能得到持久的支持和发展。比如,可以在学校丰富的校友资源中,寻找对母校有深厚感情的、并且有一定实力基础、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家,建立稳定的见习基地。又比如,要把大型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方向,可以考虑与金融、通讯、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合作,利用其稳定的用人需求及树立企业形象的动机,建立长期有效的见习基地。高校团组织要善于从工作对象的需求入手找到工作切入点,要善于从团组织的群众性特性中,研究和寻找专业化的、有思路的、有制度设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路径。

  3.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但知识不等于素质,素质不等于能力,每个环节都需要转化路径。当初,我们设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是考虑到学生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把知识转化为综合全面的素质,并最终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创业归根到底要靠能力。而大学生在现实的就业创业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缺乏就业创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紧密围绕这项任务,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注重就业创业素质向能力转化的环节。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一直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目标,这从它一开始设立的“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工作环节就可以一目了然。经过多年试点之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得到各级团组织和相当一部分学校党政领导的认同。今后,素质拓展计划在活动内容规划上要进一步突出就业创业素质向能力转化的环节。要强调一定的前瞻性,进行系统谋划。比如,在职业设计指导环节,必须既着眼于学生个人的特点和兴趣,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在素质拓展训练环节,要充分考虑就业创业能力结构的分层,整合共青团现有的品牌工作,提高能力转化的专业性、针对性和精确度;在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两个环节,则要主动争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帮助大学生通过素质拓展更好实现就业。

  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技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历史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分配的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群体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大学生开始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如何走向社会就业创业,以及融入社会需要哪些必要的社会化储备、掌握哪些必要的社会化技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要从大学生现实的利益点和需求点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实践锻炼对社会化技能的提升。社会化技能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也不是单独个人能培养出来的,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环境或团队环境中才能得到锻炼。所以,高校共青团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更加注重团队结构、每位成员的角色和职能分配、实践目标细化、活动实施的过程控制等,使社会实践组建的团队以及活动实施过程成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社会化技能的有效载体。这里要重点强调过程控制的问题。共青团不少活动强调立意高远,强调结果宣传,却往往忽视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管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理念,这也是共青团组织在新的条件下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环节。团的工作要从过去粗放式向更加精细化、更加可控的方向发展,其中过程控制及制度设计就是很重要的环节。

  三是“挑战杯”系列竞赛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挑战杯”系列竞赛是共青团组织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就是从更高层次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具体而言,“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创新性地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在参与竞赛过程中经受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更好地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要侧重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战能力。以突出实践性为导向深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要整合社会、企业、媒体等各方面资源,鼓励参赛学生将纸质的创业计划书付诸于实践,使竞赛过程真正成为创业实践过程的全真模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创业。

  4.关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大学生传统就业创业观念,特别是对未来工作在地域、待遇、环境等方面的过高预期,与现实的就业创业形势之间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消除这个心理落差,主要是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但是,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围绕高校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二是成长服务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我们要坚持校园文化的导向性,营造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中唱响“面向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真正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地方去”的主旋律,要用事实说话,用理念引导,把这个问题讲透。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不仅仅是指办公司,从广义上来讲,创业就是开创一个新的事业。从党的事业来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是我们党的创业。从共青团工作来看,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实推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这也叫创业。从个人发展来看,无论你在什么单位,从事什么岗位,只要你用创新的精神、创业的态度对待工作,踏踏实实干出成绩,这也是创业。

  三、找准路径,分层实施

  学校战线“12344”格局要解决好的四个重点问题之一就是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相匹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分层分类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贯穿大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离校的各个时期。大学生依照年级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加上离校一年以内的大学毕业生,共四个阶段。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知识积累、素质培养、能力结构以及身心特点各不相同,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也不相同。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按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原则,从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方面,对不同阶段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划分,有针对性地构建分层次的工作路径。

  1.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由于没有现实的就业压力,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共青团组织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第一,要联合学校教务部门,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就业创业课程。在这方面,团中央2005年实施、一些高校参与的KAB项目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第二,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发现自身素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培训。第三,对于大二学生还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小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组织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现实,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高年级学生。经过了一二年大学生活的历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社会参与意识都逐步成熟,同时,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所承担的就业创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基于高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共青团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路径开展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身心素质等自身条件评估,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二是大力开展“挑战杯”等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搭建平台和寻找社会资源,努力促成学生的科研项目、科技发明、创业计划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开展以模拟和体验就业创业为内容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技能,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意识。四是组织就业见习,为学生提供见习岗位,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五是开展就业信息和政策指导服务,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广泛宣传有关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帮助学生用足用好相关政策。

  3.研究生。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应突出研究生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研究性。一方面可以组织研究生到科研单位就业见习,帮助他们完善理论知识,强化应用性专业技能,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就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研究生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多与地方和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在增强科研能力的同时,着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需求中找项目,以项目促就业。

  4.未就业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处在暂时失业的阶段,最需要关心和帮助。对这个群体,我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办实事、解难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传递给他们。可以考虑做以下几件事:一是开展一次集中电话回访,全面掌握本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需求和思想动态。这项工作要分解到学校各院系团组织。二是建立一个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电话、手机短信、QQ群、电子邮件、学校网站等各种手段及时向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指导。三是提供就业见习机会,协调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优先吸纳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力争每个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至少有一次见习机会。四是重点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下一阶段工作的几项要求

  1.坚持“全团一盘棋”,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全团的力量,迅速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学校战线团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迅速形成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的工作态势。要加强与城市、农村、国际、志愿者等团内工作部门对接,协调其他兄弟战线的资源、渠道和平台,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见习、交流等活动,特别要在见习基地建设上实现信息同步、资源共享、标准一致。要加强学校战线不同层级的协同作战能力,善于借助各种新技术手段快速联系、交流工作,确保从团中央学校部到高校团委之间的信息畅通、步调一致。

  2.省级团委要争取政策和资源,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从团内来说,团中央是总指挥,工作重点是明确思路、制定和争取政策、明确规范、检查督导;省级团委是坚守在一线的指挥中心,工作重点要放在争取和落实政策、统筹资源、协调推进,为做好工作提供指导、支持和保障上来。最近一段时间,团中央相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各省级团委要加强同当地有关部门的联系,抓好政策落实和对接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本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要加强团内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要推动青联、青年企业家协会等青年组织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为高校团组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高校团组织要切实转变观念,努力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抓好抓实。高校团组织处于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广大学生,我们所有的工作设计和服务路径,都要通过高校团组织来具体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态度、力度和深度将最终决定工作的实际成效。高校共青团组织健全、工作活跃、队伍整齐、素质较高,这是推动工作的优势。在这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敢于打破固有工作框架的束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聚焦到就业创业工作上来。一是各高校团委负责同志,要尽快向学校党委汇报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积极争取学校党政的支持,努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就业部门指导、共青团协调组织、各院系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各高校团组织要根据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对本校见习基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工作进行重新梳理,并结合本校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特点,找准工作切入点,研究和制订下一阶段促进就业创业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这是一项硬任务,每所高校都要研究,都要在111日前拿出工作方案。三是要按照本次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要求,立即落实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全面推动本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4.加强督导检查,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一项工作要想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离不开督导检查。在这方面,团中央、省级团委的学校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建立动态管理体制,随时了解各地、各学校工作的开展情况,既要发现问题、指出不足,也要及时总结好的作法、推广成功经验。要完善信息月报制度,对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使用、运转情况进行汇总、交流,促进见习基地的规范管理。要建立团内奖惩机制,对在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团组织,给予表彰;对主观推动工作不力的团组织,要给予通报批评。要建立就业创业工作的交流机制,尤其要为高校团组织互相交流经验搭建平台。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也始终面临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希望学校战线全体团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努力增强纪律观念,以真抓实干、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切实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大学生解难,切实以大学生普遍受益的工作业绩来开创学校战线共青团工作新的辉煌。



关闭窗口